裂隙燈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原理

主要是充分利用集中的光線,對被檢查眼進行照明,然後通過雙目顯微鏡(立體顯微鏡)對它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裂隙燈的光線發自亮度較高的燈泡,這光線經過一系列凸透鏡,集中成一強有力的光束,然後通過焦點的調節、裂隙的寬窄、光點大小的控制等,射入眼球,這樣與光線射入徑路一致的眼部組織,即被照明而清晰可見。其他在光線徑路以外的組織,則仍為黑暗,因而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它不僅能使表淺的病變被觀察得十分清楚,而且可以調節焦點和光源寬窄,形成“光學切面”,使深部組織的病變也能清楚顯現。

 

構造

裂隙燈顯微鏡由照明系統和雙目顯微鏡組成。

 

裂隙燈顯微鏡的六種使用方法:

被檢查者的姿勢:

被檢查者坐在檢查台前,先把下頜放在下頜托上,前額頂住托架的前額橫擋,然後調整下頜托,使眼所在位置與托架上的黑色標記相一致。令被檢查者閉眼,開燈,先在眼瞼上進行焦點調節,然後令其睜眼向前注視指標或注視檢查者的前額。

光源與顯微鏡的角度一般呈40°,但在檢查眼深部組織如晶狀體、玻璃體等,應降至30°以下,在檢查玻璃體後2/3和眼底時,除需加用特製接觸鏡外,光線射入角度也應減小至513°或更小。

 

1、彌散光線照明法

本法是利用非焦點的彌散光線對眼前部組織形態學進行直接觀察的一種方法。在檢查時使用裂隙燈的寬光、鈍角,對結膜、角膜,虹膜和晶狀體等進行照明,然後用雙目顯微鏡進行觀察,所得印象既較全面而又立體,所以也頗有實用價值。但因其不如直接焦點照明法的優點多,臨床上不常應用。

 

2、角膜緣分光照明法

本法是利用光線通過透明組織內的屈折,來觀察角膜的透明體。使用的方法:把光線照射在鞏膜角膜緣上,由於光線在角膜內屈折反射,在角膜鞏膜緣上形成光環。此環在照射對側之角膜緣最為明亮。正常角膜除在角鞏膜緣呈現光環和因鞏膜突起所致之暗影環外,角膜即無所見,但角膜上如果有透明體,如雲翳、角膜後壁沉著物和小的角膜穿通性瘢痕等,這些透明體本身遮光力雖不大,但由於內部光線折光的關係,再加低放大,甚至肉眼就能清楚地看到,因此本法對檢查角膜的細微改變,甚為適宜。

 

3、直接焦點照明法

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檢查方法,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檢查時把光的焦點調節至與顯微鏡的焦點完全相合為止。用本法檢查眼部組織時,因組織透明度不一,即出現不同情況。如果被檢查區為不透明組織,如鞏膜、虹膜等則出現整齊光亮的區域。如果被檢查區為一透明組織,如角膜和晶狀體等則出現一種乳白色的平行六面棱體,即所謂光學切面。其為乳白色之原因,是由於角膜和晶狀體在彌散光線下觀察雖然是透明的,但實際並非完全透明,而是由複雜的細胞所構成的生物膠質組織。光線通過時,由於組織內部反射、屈折,因而使通過的光線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回來,使光亮逐步減弱,因而出現乳白色。光學切面之發生,也是同一道理,即光線經過某一透明組織後受反射、屈折,也就是分散的影響,密度即逐漸減弱,減弱的程度以分散性的大小而定,因此形成光學切面。
    
光線斜穿角膜所形成的光學切面有內、外二弧。弧度之大小,以投入光線與角膜軸間的角度而定。當有病變發生時,光學切面就發生不同改變,如果密度增大,如在角膜白斑時即呈現灰白色;密度降低,如大泡性角膜炎的病變部位即呈現黑色等。
    
在使用直接焦點照明法經過眼部不同組織時,就出現不同情況的光學切面。在角膜為一六面平行棱體,借著這一立體形象可分辨前後左右及上下面。前後兩緣均為弧形線,但非完全平行者。如果用2%螢光素溶液染色,在角膜表面則可見到由淚液、粘液和瞼板腺分泌物等所形成的一層著色膜樣物,這樣就更容易分別其前後面了。在正常情況下,於角膜組織中,可見神經纖維分佈呈線狀。
    
角膜後面、晶狀體或虹膜前面即前房。在正常情況下為一含透明液體的光學空間,當在應用強光照明,特別是使用小點或所謂圓柱光線時,沿光線經過的徑路上,可出現極微弱的閃亮,即生理性房水閃輝。在病理情況下如色素膜炎時,房水中血漿滲出成份增加,細胞微粒增多,混濁度增高,房水閃光亮度增強,裂隙燈下還可見大量小灰白色或棕灰色微粒浮游,這種情況名為Tyndall氏現象。
    
再後經過瞳孔,則又出現深淺密度不一的光學切面,即晶狀體的光學切面,內夾有由晶狀體核所構成之灰白色帶。晶狀體的厚度約為角膜的45倍,故在裂隙燈下,光焦點和顯微鏡的焦點必須數次移動方能全部看清。附圖所示情況乃由多次觀察後的綜合印象所繪成。
    
再後即玻璃體,為灰白色網狀組織。應用裂隙燈一般檢查方法,僅能觀察前1/3。原因是光線的強度在經過角膜、前房和晶狀體後,約85%被削弱,同時由於組織過於深在,觀察角與投射角均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如果不用特殊器械和方法,後部玻璃體即不能查到。
    
在使用光學切面進行檢查時,要注意光之寬窄。如果把光線放寬,切面之前後面均加寬;如果光線變窄,切面也立即變窄,但其深度並無改變。例如把裂隙縮窄為0.5毫米寬時,在眼上之焦點則只有20微米。為觀察角膜或晶狀體病變之細微變化或正確定位,常須使用窄的光學切面。當利用窄光進行檢查時,光線本身雖相對減弱,但由於周圍背景為黑色,光線本身分散、反射均少,因而可深達眼內部,使內部組織暴露無遺。同時窄的光學切面所以能觀察詳盡,與病理切片之愈薄觀察愈能細緻之理相同,故初學者應多練習使用窄光檢查

 

4、後部反光照明法

這種方法是借後部反射回來的光線檢查透明的、半透明的、正常的和病理的組織。最適於應用在角膜和晶狀體。其特點就是光焦點與顯微鏡焦點不在平面上。例如欲檢查角膜病變,光線的焦點反而照射在後面不透明的組織如虹膜或混濁的晶狀體上,但顯微鏡的焦點仍然是在所要檢查的角膜組織上,又例如欲檢查晶狀體前囊,反而把光線焦點照射在後囊上等。常用這種方法來檢查角膜上皮或內皮水腫、硬化的角膜新生血管、角膜後壁沉著物、雲翳、血管晶狀體空泡等。上述這些病變,由於在顯微鏡下所呈現的形態不同,可分為遮光體和分光體。前者如色素及充滿血液之角膜血管等,在使用後部反光照明法時,與一般所見不同,色素呈黑棕色,血管呈粉紅色。後者如角膜水腫、雲翳和浸潤等,均呈淡灰色。此外還有所謂屈光體即能使背景縮小或改變形狀者,如含有血液的角膜血管、晶狀體空泡等
    
這種照明法,常用者有以下三種形式:
    
直接後部反光照明法:這時被檢查的物體,恰居於返回光線的路線上。
    
間接後部反光照明法:被觀察的物體,恰居於返回光線的一側,而以無光線的區域為背景進行觀察。

    直接、間接後部反光照明法與角膜鞏膜緣分光照明法的聯合應用,把光線照射在角鞏膜緣上,用來檢查近角膜緣部的病變,可兼有三種方法的效用。
    
在使用後部反光照明法對病變進行定位時,須靠顯微鏡焦點的改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比較來進行定位。

 

5、鏡面反光帶照明法

是利用光線在射入眼球時,於角膜或晶狀體表面所形成的表面反光區,用直接焦點照明法檢查這一光亮的反光區的方法。因所利用者為光亮增強的鏡面反光區,故名鏡面反光帶照明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光線進入不同屈光指數的間質時,在二間質的鄰近面都要形成所謂不銜接面,這種不銜接面就能發生鏡面反射的作用。如果物體表面為完全光滑者,循反光路線進行觀察時,則為一完全光亮區,刺目不能查看。如果是非完全光滑者,則一部為規則反光,使該區亮度增加,一部為不規則反光,就可藉以觀察其表面之組織形態。人體組織構造並非完全光滑者,故可使用此法進行觀察。
    
具體方法如下:當裂隙燈的光源自側照射時,在角膜上就出現兩個光亮區:一是在鼻側的光學切面,光亮直達虹膜或晶狀體上,一是在側的反光區。這時使被檢查者向被照射眼的側稍微注視(30°),再把裂隙燈燈光向側移動,當光學切面與反光區相重合時,檢查者就立即感覺極亮的刺目光線。這時就是正在反光路線上,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就可看見詳細情況,例如角膜表面上之薄膜包含淚液、粘液和瞼板腺分泌物等。再變換焦點就可檢查角膜後彈力膜與內皮細胞層的情況。在內皮細胞層可看見細胞鑲嵌狀和Henle氏體等,在晶狀體後囊比前囊看得清楚。其他角膜和晶狀體的各不銜接面也都可以進行觀察,但因其反光很弱,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不能用來作為觀察。

 

6、間接照明法

此法的主要意義是把光線照射在組織的一部分上,而觀察其鄰近的同一組織的另一部分。例如把光線照射在鄰近於瞳孔緣的鼻側虹膜上而觀察其鄰近的組織,這樣瞳孔括約肌就可被發現,虹膜上的細小出血也可看見,如果使用直接焦點照明法反而看不見。同樣情形,對角膜上皮新生血管等,也可使用這一方法。